爱尚小说网 > 神话大汉,冠军兵圣 > 第294章 登泰山,封禅地【求票】

第294章 登泰山,封禅地【求票】


第294章  登泰山,封禅地【求票】

        封禅的历史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比伏羲氏更早的无怀氏时期。

        所谓“封禅”,封是祭天,禅是祭地。

        据《史记·封禅书》所述:

        “封”就是在泰山上聚土,筑圆台以祭天帝,增泰山之高,以表功归于天下;

        “禅”则是在泰山下的小山丘上,积土筑方坛祭地神,增大地之厚,以报其福泽。

        想去泰山封禅,并不是皇帝兴起,你说想去,想去就能去。

        封禅对帝王来说,同样是巨大无比的荣耀,彰显“君权神授,奉天承运”的过程。

        是向天上传告,凡间在他管辖下的文治武功盛况。

        必需要‘奉天命’,去泰山前有天降吉兆,对应‘承运’!

        自古以来只有“受天命”的帝王,盖世英主,才有资格举行封禅大典。

        《史记》上就记载过,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在得到霸主地位后,想举行封禅仪式,于是询问管仲的意见。

        管仲就是那位开创了女闾的大佬。

        除了法家的正经职业,管仲的副业,要算是华夏勾栏一脉的鼻祖。

        齐桓公想封禅,管仲便以先前的封禅,都是受命于天,得到天的启示后才进行为由,阻止了齐桓公。

        悠悠神州,朝代更迭,真正得到天地认同的泰山封禅并不多。

        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始皇帝和武帝刘彻。

        始皇帝是开古人之先河,第一个完成一统的大帝。

        而神州是在武帝治下,得以祛除外敌,拓土千里,纳四夷入汉人版图,国土激增倍许。

        封禅还有着严格的步骤顺序。

        第一步要大臣正式上奏表功,说皇上啊,不得了了,臣发现这天下在您的治理下,风调雨顺,民众丰衣足食,当下正是千古盛世啊,要不咱封一下试试!

        皇帝眼睛一亮:试试就试试。

        那你赶紧去找找,看看老天爷答不答应,若答应天下必有吉兆。

        于是大臣满天下发布公文,寻找天授吉兆。

        这方面最大的丑闻是北宋的宋真宗,为了能去泰山封禅,得天命所归,自导自演了一场“天书闹剧”,来证明祥瑞降临。

        然而史书上写的清楚,把他给拆穿了。

        唯始皇帝和刘彻,乃天允之,得以登泰山。

        等大臣找到吉兆,皇帝大喜,说朕果然天子,天地都认同朕。

        于是下诏,说要封禅,请天地与我配合呼应。

        眼下刘彻出长安,已是经历了以上三个步骤,即大臣上奏,天降祥瑞,下旨告天下要封禅。

        刘彻所获祥瑞吉兆还不止一件。

        其中有一尊鼎器。

        当年始皇帝得天命,获上古九鼎,镇山河万川。

        他封禅后,又将九鼎埋回地下,与地脉合,后人再难见到。

        汉得天下,到刘彻登基,卫青连败匈奴,就有阴阳家夜观星象,发现宝光冲霄,清辉摇动长空,遂在咸阳宫下取出一尊宝鼎。

        这就像是一种国运的过度,从秦移交到了汉。

        最近这段时间,霍去病连破匈奴,地脉勃发,万物丰泽,也是天下皆知的大吉征兆。

        所以刘彻觉得封禅的时机来了。

        他往东去泰山,已是封禅的第四步。

        从长安出来的百官,宗室,在禁军护持下,队伍绵延近二十里。

        霍去病统兵,策骑护持在皇帝的帝辇旁。

        车上是皇帝和皇后,还有太子。

        稍后的车驾上,宗室几乎倾巢而出。

        包括刘清,还有随她同行的白南妤,卓青珂。

        这等盛事,白南妤收到刘清的邀请,有些受宠若惊。

        而更后方,各家氏族之人,也都在受邀之列。

        他们将代表一个阶层,在泰山下有仪式,需要他们来参与完成。

        皇帝的车驾出长安,立即响起恢弘的儒家经典吟诵声,告天地,封禅启幕。

        “帝承天意以从事,任德教而不任刑……治国者以积贤为道。”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事各顺于名,名各顺于天,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董仲舒一身青儒袍,身后跟着白羽,司马迁,霍光三个亲传弟子,亦都盛装打扮,模样如书童。

        三人各捧一件儒家圣物,乃孔圣人手书的儒家典籍两卷,孟子用过的笔墨,荀子留下的一把裁剪简书的青铜介刀,还有一件乐器。

        这几件东西,对应的是儒家的‘经典’,教化和礼乐。

        董仲舒神色肃穆,如一国的国师,手捧礼乐编钟,边走边亲自敲击。

        他每敲一下,便有吟诵的经文,出口成章,宛若地涌金莲,无数文字从虚空中泛起,烙印落在皇帝的车辕下。

        那车辙经过处,竟是用金色的儒家经意铺就。

        天地间异象大盛。

        就像太阳普照在大地上,光曦灼目。

        董仲舒说完了道尊接:“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道尊声音一出,也有天呈异象,一缕紫气被引出,从长安铺开,直指泰山,煌煌如仙路。

        此番皇帝出行,仿佛整个国运都在为其护驾。

        这才是真正的封禅,天地交感,万物协同!

        整个国家的力量,都被调动。

        和董仲舒参与其中,亲历国之盛况,欣然兴奋不同,道尊暗地里直翻白眼。

        他不想来给封禅站台。

        但没办法,让人捏住了把柄,预见到的艰难人生就此展开。

        他瞄了眼霍去病。

        这位冠军侯正高坐马上,一身戎装,崭新的郎中令官袍做内衬,锋芒毕露。

        他周边随行的皆为禁军精锐。

        复陆支,陈庆,姚招,赵破奴,赵安稽各自策骑,带领兵马,端地是威风凛凛。

        禁军兵锋汇聚,天上显出一根巨大的战戈,横亘苍穹,蕴霸世之威。

        道尊扫了眼苍穹上的战戈,暗自咕哝:“冠军侯的修行好像又涨了,没天理啊,一个境界接一个境界的往上突破。”

        张汤,姜堰,大司农,墨家等各流派,亦都有手段,助力皇帝出长安往东去的气象。

        而皇帝正在车驾上和随行的霍去病闲聊:“你想让朕封‘道’为国教,有何用意?”

        “做些准备,南边的国家有一种修行曰‘佛’,不久后会入我大汉传教,臣想先推一波自家的东西,占个先手。陛下把各地名山都拨给道教建道观,先站住气数最好。”霍去病道。

        “胡闹。”

        皇帝训斥道:“伱说的‘佛’若有害,朕自是不允,若无害有益,传播何妨?”

        霍去病简单研究过佛、道两家的思想主张。

        佛能在后世传开,广为人知,和他的轮回说,善有善报,众生平等,迎合人心有直接关系。

        佛家是入世的修行。

        道家却是清静无为,讲的是顺其自然。

        道不争不抢,也没有轮回转世,‘信我’就有回报,来世得福果的核心思想兜底。

        大家都觉得信佛,能得到回头钱。

        道家干巴巴的修行,不给回报,从开头就是赔本买卖,所以在传播上天然弱势。

        霍去病准备拿道尊当工具人,做些调整。

        要知道这方世界具备神话力量,佛教的传播,就变得很有必要做出应对,且必须早作。

        长安去泰山迢迢数千里。

        出城不久,霍去病便动用行军策,但并未全速赶路,立时四天,对应天地四时,才最终到达泰山下。

        在这里将展开封禅的第五步,即皇帝沐浴凝神,收敛欲望以静心。

        当天晚上,又同步展开封禅的第六个步骤——薪火柴祭!

        在泰山主峰下的四个方向,放四尊大鼎,鼎内燃火。

        古人认为火光朝上,烟雾升天,可与天神相通,传达祭祀者的敬意!

        大火彻夜燃烧,从远处看,泰山周边四方,像是燃起了四座巨型火把,照耀神州。

        夜色安静。

        众人归营,各自休息,等待着皇帝登泰山的那一刻到来。

        ————

        海风吹来,拂面生寒。

        刘迁从淮南迁居到滨海地区,最不适应的便是其呼啸不停的海风。

        他此时正呆看着面前的一副竹简。

        这简书来到十分蹊跷。

        他知道父亲淮南王身死后,心里像是有根支柱倒塌了,晚上难以安枕,梦境不断,常梦到离奇之事。

        而今晚他也做了个噩梦,梦中有汉军找到他的位置,策骑杀来,一剑斩断了他的头颅。

        殷红的血溅射,剧烈的疼痛中,刘迁从噩梦中醒来。

        午夜的时间,明月高悬。

        他旋即看见卧榻旁的矮席上,多了一卷竹简。

        简书上凭空浮现出字迹:“你父被霍去病和皇帝所杀,你可想为他报仇?”

        字迹如血。

        刘迁惊恐颤栗,骇然不已。

        “你不敢面对霍去病和皇帝?”

        简书上的字迹带着嘲弄和不屑:“你的怯懦,注定事无所成,参与不了这世间的风云变化。”

        刘迁像是受到刺激般,大喝道:“我没有,我已经什么都没有了,还有什么可怕的?”

        “不,你还有,你父谋划多年的退路,秘密从淮南转移出来的人口,以及攻占下来的这座小国。

        他死了你就是这小国之主,国虽小,却也有百万人口。你若愿意,用这百万人口的命搏一搏,或许有报仇的希望!”

        简书上字迹变化,像是诱惑刘迁的恶魔低语。

        “百万人口……”刘迁低声呢喃。

        ————

        皇帝在泰山下沐浴更衣,先祭祖,静心凝神。

        这个过程同样是四日,应合四季轮转。

        到四天后的清晨,皇帝一身龙袍,头戴垂珠冠,来到泰山玉皇顶所在山脚下。

        此时天下各氏族阶层,分别代表百姓,百官,宗室的人选,陆续出列。

        原西域各国的国主,皇室,东北扶余,乌桓各部首领,以及西羌部分同意入汉的部族之首,齐聚泰山下,寓意百国来朝。

        他们和宗室的人,百官,分列五方,对应五方万民之意,对皇帝恭敬叩拜。

        阴阳家姜堰宽袍大袖,立在山脚处,宣:“帝奉天命,登泰山以封禅。”

        包括皇后,太子,刘清等宗室近亲,都要留在山下,仰望登山的皇帝。

        只霍去病得以伴行,卫青稍后,亦可跟在后方登山。

        但第一阵列只有皇帝和霍去病。

        这和历史上的实际情况差不多。

        历史上武帝登泰山封禅时,霍去病已故去,但刘彻亲手拉着他的儿子,当时不满十岁的霍嬗,一起登上泰山之巅。

        武帝与霍去病之子,登泰山进行封禅大典。这种殊荣连太子都不能享受,原因是什么?

        作为霍去病之子,武帝一直对霍嬗寄予厚望。

        霍去病死后,霍嬗同样是他养大的。

        他希望那位封狼居胥的盖世名将,能将他的衣钵传下来,让霍嬗长大后、像其父霍去病那样为国建功,再现破敌无数的辉煌战果。

        可惜,霍嬗在登泰山后不久,突然暴毙,无疾而终,武帝闻之大悲。

        而此时,就在皇帝和霍去病双双跨上泰山的第一道石阶时,天上蓦然劈落一道惊雷,顷刻间照亮了山河大地!

        皇帝置若不见,稳稳地迈步登上第二阶石阶。

        霍去病落后稍许,随行在侧。

        两人在一声声惊雷中,稳步攀山,越走越高。


  (https://www.23xsww.net/book/58934/58934143/138803587.html)


1秒记住爱尚小说网:www.23xsww.net。手机版阅读网址:wap.23xsw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