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尚小说网 > 大宋传奇 > 第51章 ?51水淹太原

第51章 ?51水淹太原


却说周太祖郭威称帝的时候,郭无为已经大名鼎鼎,郭威见他气质非凡,一纸诏书聘请他为军师。不过衙门内的事情,有着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存在。郭无为没钱贿赂行政部门的高官,人又长得凶神恶煞,很有雷公的气质。

        有一次,郭无为顶撞上级,不料被人谗言,失去了郭威的信任,郭无为一路北上,到太原闯荡去了。刘钧即位后,听说此人自诩诸葛,一合计,北汉朝堂正是用人之际,于是三顾茅庐一样把他请到朝中,倍加宠信。

        郭无为成了北汉掌控实权的大臣,他恨郭威,当年自己意气奋发,却被像打发要饭的乞丐一样,给打发走了,认为这是对自己的羞辱。  郭无为整顿朝纲,操练军队,为刘氏一脉着想。

        刘继恩本姓薛,父亲薛钊因不受岳父刘崇所用,又与妻子刘氏聚少离多,因而在一次酒醉之后,薛钊将妻子刘氏刺伤,然后畏罪自杀。

        刘氏先嫁薛钊,生子继恩;薛钊死后,又嫁何氏,生继元。继恩、继元同母异父,二人都做了舅父刘均的养子,都改姓刘。

        刘钧在位期间任命刘继恩为太原尹,然而刘继恩资质平庸,刘钧常常对郭无为抱怨刘继恩无治国之才。

        公元968年7月,刘钧病逝,刘继恩继位,是为北汉少主。刘继恩怨恨郭无为在立储问题上不曾为其出力,而且对自己的地位有威胁,于是一步步剥夺他的权力,降低其职位。

        宋太祖见有隙可乘,遂命昭化军节度使李继勋,督军北征【乘丧北伐,不得为义】。继勋至铜锅河,连破汉兵,将攻太原。刘继恩忙遣使向辽乞援。

        不料刘继恩没被宋军除去却被自己人杀害了,这天刘继恩设宴大会群臣,宴罢,刘继恩在勤政阁中休息,供奉官侯霸荣带领十余人将其刺杀,接着郭无为又派另外一拨人冲进勤政阁杀了侯霸荣。有人认为是郭无为指使侯霸荣杀刘继恩,之后又杀侯霸荣灭口。

        刘继恩死后,郭无为另立刘继元为帝。继恩即位仅60日,享年三十四岁。

        刘继元为人残忍嗜杀,刘钧妻郭皇后既是他的舅母又是继母。继元妻段氏尝以小过为郭氏所责,后患疾而卒。继元即位后,遣嬖者范超杀皇后,皇后正在刘钧柩前啼哭,范超执而缢杀之。郭皇后死后,刘崇诸子皆被其所杀【刘崇子都是刘继元舅舅】,于是刘氏子孙无遗。刘继元动辄将忤逆他的臣属灭族。

        王师北征,刘继元闭城拒守,太祖皇帝以诏书招继元出降,许以刘继元平卢军节度使,郭无为安国军节度使。无为捧诏色动,继元不从。无为仰天恸哭,拔佩刀欲自裁,继元自下执其手,延之上坐,无为曰:“奈何以孤城拒百万王师?”

        可巧辽主兀律发兵救汉。李继勋恐孤军轻进反蹈危机,乃收兵南归。北汉兵结合辽兵,进寇晋、绛二州,大掠而去。太祖闻报大愤,下令亲征,命弟光义为东京留守,自统兵进薄太原。

        至于必将出现的契丹,他反而一点都没安排,这让很多人不安。但面对亲政近十年的开国皇帝,每一个臣子都只能默默地遵令执行。就连本来不赞同他出兵北汉的前宰相魏仁浦都一样。

        魏仁浦是和范质、王浦一起退出政治中心的,但有所不同,他一直都是赵匡胤的顾问。就在这一年的春节前后,赵匡胤设宴款待老臣,席间突然向魏仁浦微笑致意:“为何不劝我一杯酒?”

        于是魏仁浦离席上前,为天子上寿。两人相隔极近时,赵匡胤突然发问:“朕欲亲征太原,如何?”

        久经大事的魏仁浦神色不变,仍旧提壶斟酒,小声回答:“欲速则不达,惟陛下慎之。”  但赵匡胤决心已定,不仅一意孤行,而且还征发魏仁浦随军参赞。这一年魏仁浦已经五十九岁了,在古代已经是老龄了,但赵匡胤看中了他的经验。魏仁浦是与众不同的,虽然他的鼎盛时期也不过是后周三大宰相之末,但是郭威起兵反后汉、柴荣攻伐北汉,甚至最初的高平之战,魏仁浦都在生死关头站在皇帝的身边,甚至有记载,当柴荣在巴公原上身陷绝境时,还是魏仁浦提醒他必须“出阵西殊死战”,才挽回了已经崩溃的战局……一切的一切,都显示出赵匡胤对此次北伐必胜的决心。

        却说宋军兵临城下时,刘继元遣使者赍敕命,径诣山后,来见杨继业,宣读诏书曰:

        孤守晋阳,谨保一城。虽无汤武之德,常慕事大之名。自周世宗,耻仇不绝,屡被侵伐。今宋君继立,复率精兵,长围城下。百姓抱死亡之患,城郭有累卵之危。惟尔父子,忠勤效命。诏书到日,即宜引兵赴援,以卫国难。成功之日,当颁重典。故兹诏示。

        杨继业,名重贵。祖居麟州,后来定居太原,宋代史书中一般称他为并州太原人。他的父亲叫杨衮,本是麟州的一方大豪,在五代乱世之中,拉起了一支人马,就地占领故乡,自称刺史。但杨衮虽强,也只是一方人物,无论是后汉、后周、北汉,哪一方兴起,他就归附哪里。在后汉时,他被迫派自己的长子杨重贵,到后汉大将刘崇的太原城听令。  实际上就是人质。

        杨继业的一生就这样开始了。纵观他的一生,无论他走到哪里,无论他怎样尽心效忠,他的遭遇都充满了坎坷和遗憾。他的一生之中,别说尊荣显贵,就连起码的尊严和生存都要奋力抗争。

        就连他的名字,都要因为主人的名字而不断避讳,他曾经叫杨重贵、杨重训、杨重勋、杨崇贵,后来连自己的姓都没法保留,当时被改名为刘继业,成了刘崇的干儿子。

        杨继业接招带兵进城,刘继元命令他一定要守住太原城外的汾河桥,那样才不至于被宋军死死围困。

        汾河桥就是出入太原的重要通道。宋朝的人马熟门熟路,来了就直奔重点,满心想着北汉人应该识相了,老实点在城里等着攻城。但是没想到,他们刚到桥边,太原城里的北汉兵就冲了出来,领头的就是那个杨继业。

        宋朝的大兵们愣了,真是没想到,这个杨继业是疯了吗?敌我双方的实力对比已经非常清楚了,能不能在城外野战,应该心知肚明吧?为什么还要出城来找死?留下实力守城难道不好吗?

        此时继杨业的心情是悲凉的,他什么都懂,但他只能出兵决战。其原因和遭遇与他十七年之后如出一辙。因为他忠,他只有无条件服从,就算明知道前面有埋伏,一定会失败,一定会败到不可收拾、全军覆没,他都会服从命令,冲向数倍于已甚至数十倍于己的敌人!

        就这样,汾河桥变成了血红色的地狱,当刘继业担心全军覆没,不得不传令退兵时,桥边已经倒下了一千多具北汉兵的尸体。而宋朝的损失也可想而知。

        赵匡胤看着巍峨壮观的太原城,再看看血肉狼藉的汾河桥,不由陷入了沉思之中。

        这时有人在他身边轻声叫了一声:陛下。。。。。。

        赵匡胤转头一看,原来是左神武统军陈承昭。

        陈承昭的脸上带着些许神秘的微笑,小心地说:“陛下,您早有千万雄兵在此,为什么不用呢?”

        陈承昭连连眨眼,可赵匡胤实在不懂。

        陈承昭示意他向前看,再向左右看,再向远方看……突然间赵匡胤恍然大悟,纵声狂笑!

        陈承昭本是南唐的大将,官至南唐保义节度使,在南唐的地位非常显赫。后周与南唐在淮南打仗,南唐国主委任陈承昭为境、泗、楚、海等四州水陆都应援使,职位之高,权力之重,可使南唐三军听命。

        在当时,赵匡胤统率后周的先锋部队攻克了泗州,又发兵东下,与南唐陈承昭统领的军队遭遇于淮河。两军交战,赵匡胤用兵有方,指挥得力,而陈承昭作战无能,败逃之中为赵匡胤生擒活捉。因此,陈承昭身败名裂,投降后在后周得了个右监门卫将军的小官。陈承昭在南唐时身重名赫,而在后周身微官小,再也不能用兵!

        宋国初建,赵匡胤打算兴治水利,开漕运以通四域。然而赵匡胤手下有勇将三千、谋士八百,却不能用其治水,于是四处求贤,物色治水能人。“鱼潜在渊,或在于渚”。这回赵匡胤什么人都没挑上,只选中了败军之将陈承昭,派他去督治惠民河,以通汴京南部漕运。如此,陈承昭重振雄风的机会到了。

        陈承昭虽然打仗不行,但对水却很有研究。他察看水势,见惠民河水太小,虽疏浚也未必能通航运。他勘察地形,见郑地地势较高,而郑地西部的河流至郑地后皆向东南流,若是稍加疏导,便能流向东北。他让民夫将郑地西部的闵水引至新郑汇入惠民河,又引撰水注入阔水,二水相通注入惠民河。惠民河水大增,从而沟通了京城与江淮的漕运。

        赵匡胤见他治水确实有一套方法,于是在国家的治水之事上,大用陈承昭。在疏通了惠民河之后,又命他去疏浚五丈河。他又用相同办法使五丈河水满,又将水东北流向济州大运河,东北漕运由此而通。

        后来赵匡胤又命他修治黄河。陈承昭不负宋太祖之望,在黄河两岸广植榆树,以防黄河决堤。陈承昭用于南唐为庸才,用于北宋却为干才。

        汾河是黄河的第二大支流,赵匡胤一声令下,只听一声巨响,汾河改道了,片刻之后,太原城变成了一片汪洋。

        自古引水灌城,威力何止胜过千万之兵?

        当时正值七月,是中国所有河流水量最丰沛的季节,宋军在东西班都指挥使李怀忠的率领下驾着小船冲向南城门,然后一把火点着了它。太原城墙象泡了牛奶的饼干一样,进水之后便大片崩塌了。

        汉兵因连日下雨不止,满营皆湿。又听得帐前一片声响,河水如万马奔腾汹涌而来,顷刻间平地数尺。军士无处可逃,惟有随波逐浪漂流淹没。赵匡胤骑马于高处行走,杨业挥刀来追。赵匡胤单骑奔走,不期路滑泥泞,人马都陷入川泽之中。杨业赶到提刀就劈!只听一声霹雳,匡胤头顶现出真龙。杨业大惊,心下想道:“真命之主,不可伤也。”乃勒马提刀自去。赵匡胤坐下赤兔马长嘶一声跃出泽中,驮着赵匡胤向南而去。后人有诗赞曰:

        杀运英雄角逐秋,

        鏖兵接下阵云收。

        骅骝已陷翻腾起,

        帝王威风盖九州。

        少顷随征将士渐渐复集。但见水势汪洋,淹死者不计其数。后人有诗叹云:

        万马争奔势若潮,

        一时军卒尽流漂。

        可怜无数河边骨,

        犹带冤声涌怒涛。

        杨业回到都城,宦官卫德贵进谗说杨业马上就要投降。刘继元将信将疑,卫德贵接着说:“当年宋军攻打泽州的时候,杨业名义上救援,实际上私自和宋人媾和,增加自己的分量。如今他又临阵退兵,以便向您要钱要粮。”刘钧猛然“醒悟”过来,盛怒之中将他免职。并将他赶出太原。

        这时郭无为想了一个天衣无缝的计划——他向刘继元请求夜间突袭宋军,实则投降。毫无政治经验的刘继元非常感激他,当下就拨了一千精锐给他。

        作为北汉军方的头号人物,郭无为这时应该马革裹尸,战死沙场才对。但他觉得北汉战胜大宋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才决定投靠宋军。

        宦官卫德贵早就怀疑郭无为,遂暗中四处打探。当得知郭无为企图投降时,刘继元气得昏厥三次。对于郭无为扶持自己登上皇位,他的确很感激;但郭无为身在汉营心在宋,刘继元震怒之下将他当众绞死。

        和李煜一样,刘继元后来自己投降是可以的,但臣子是不能主动投降的,君王的命就是比臣子宝贵。

        这时几个极端恶劣的消息向赵匡胤传来。首先,魏仁浦死了。五十九岁的前宰相随军出征,在半路上病了,只能回国疗养,可还是没缓过来。而且更要命的是契丹人突然出现。

        这支契丹部队躲过了宋军散布出去的所有哨卡,当他们出现的时候,就到了太原城的西门外。他们没有马上发动攻击,而是鸣鼓举火,向城里的刘继元发送消息。这下子本就顽强不屈的北汉人更加有了底气。

        而且,这支部队的首领居然是契丹的北院大王耶律乌珍!此时,一位后周柴荣时期的将军何继筠主动请战去拦截契丹人。赵匡胤阴沉着脸告诉和将军,他只能分给他五千人。

        何继筠想都不想就答应了,他带着五千人迎着契丹人冲了过去。事实证明,柴荣时期的猛将都和柴荣本人一个模样——以少打多,不讲道理。果然,不出十日,何继筠的儿子何承睿就带回战胜的消息。赵匡胤大喜!在庆功宴上,何承睿偷偷告诉赵匡胤,契丹的南院大王耶律斜轸也已经出动,马上就会到达。

        形势要求赵匡胤必须退兵,这时时机正好,北汉人不敢出来,契丹人还在等大部队。此时不走,更待何时?为了给刘继元留点深刻的印象,赵匡胤顺手牵羊带走了太原城边的一万多户居民。

        只是一万多户百姓,这数字很大吗?能让刘继元感到肉痛吗?我们可以就此给刘继元算一笔账,就会知道这一万多户百姓对这时的北汉到底意味着什么。

        北汉在刘崇立国的时候,有十一州之地,作为国家来说是标准的“地狭民少”,而且国计民生在那时就到了可以随时审请救灾款的边缘。以他们的宰相大人为例,一年的工资居然只有铜钱一百贯;而位高权重的节度使大人们就更加的凄惨,居然是三十贯!

        不得不佩服那位开国皇帝刘崇!在这种民生基础之上,他还没完没了地向后周开战,想想他每一次失败之后,都扔下堆积如山的军用物资和粮草给养,空身往太原老家跑,北汉那点可怜的家底就是这样被他迅速败光的。

        然后刘钧就只能惨淡经营了,他后面的刘继恩、刘继元又被赵匡胤雪上加霜。这时宋军从太原城下退兵,北汉十一州只剩下军兵三万人,人口三万五千户!

        这还是一个国家吗?知道赵匡胤带走那一万多户居民能让刘继元多心疼了吧?

        但是还没完,宋军撤走之后,契丹的大队人马又到了,太原城下虽然是兵马云集,但仍然不是北汉自己的队伍。

        这时候每个北汉人都想到了一句老话——前门驱虎,后门进狼。危险没完没了。没办法,只好积极响应皇帝的号召,拿出所有的钱来,打发这些契丹人回家。

        于是契丹南北两院大王,不必动刀动枪,就把金银财宝驮上马背,哼着小曲把家回。

        北汉暂时平安无事,继续苟延残喘。

        却说赵匡胤御驾亲征攻打北汉时,正逢七夕节,赵匡胤派人送给在汴京的母亲和妻子的节礼是:太后三贯钱,皇后一贯半(千钱为一贯)。

        有一次,赵匡胤的女儿永庆公主觐见父亲,公主穿着一件新外衣,上面用五彩金丝缝缀着一片片孔雀羽毛,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十分华美。谁知赵匡胤一见她就说:“你把这件华服脱下,以后别再穿了。”听到父亲的话,公主很不理解,撅着嘴巴说:“宫里翠羽很多,我是公主,有什么要紧?”宋太祖严厉地说:“正因为你是公主,穿这么华丽的衣服到处炫耀,别人就会效仿。战国时齐桓公喜欢穿紫色衣服,结果全国上下都跟着学,搞得紫布都贵了好几倍。你的这件衣服上面有金丝线、孔雀羽,你知道一件要花多少钱吗?如果别人再效仿你,全国要浪费多少钱?你现在的地位和生活已经很优越了,不要身在福中不知福。”

        宋太祖不只是对亲人严厉,他对自己也十分克制。据史载,有一次,宋太祖半夜起来,突然非常想吃羊肝,可是犹豫了半天不肯下令。左右问他:“皇上有什么事就尽管吩咐吧,我们一定照办!”太祖回答说:“我若说了,每日必有一只羊被杀!”结果他硬是忍住没吃。

        宋太祖如此节省,也有其苦衷。五代十国的国君几乎个个挥霍成性,官吏也跟着奢华,使民间经济非常贫弱。宋太祖当了皇帝后,决心改变社会风气,以解除民间疾苦。他的作为也的确产生了示范作用,北宋初期士大夫竞相以节约自勉:州县官上任时,奢侈浪费讲究排场的迎来送往都取消了;小官上任时,很多只穿草鞋、拄木杖,徒步而行。

        这种为天下守财的精神,的确使当时的宋王朝积累了不少财富。而通过征服天下的战争,又取得了降国不少的奇珍异宝。单就后蜀来讲,其储存的金箔水陆同时运输也要十年才运得完。宋太祖将所有财宝全数收藏在国库里,只有国防军需、赈济天灾时才拿出来使用。北宋建国不久,便已有32个国库堆满了金银锦帛珍玩。

        对自己和亲属极其节俭的赵匡胤,在维护国家利益特别是维护安定方面,却出手大方。面对边界强敌威胁,他并没有劳民伤财地不断去打仗,而是拼命积累国家财富,以钱买地盘,从而避免双方交兵,如他曾想用“备价取赎”的手段,向契丹买回燕云十六州。

        “杯酒释兵权”时,他便以钱财来交换军团将领的兵权。“多积金银,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尔”“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永远不可动之业”,都是当时他承诺的条件,最终使那些兵权在握的将帅们解甲归田,安分守己地度过余生。这比其他朝代为求安邦而大肆杀戮开国功臣的做法,不知要高明多少倍。

        当然,宋太祖用来“买通”大臣的钱财数目也相当惊人。如侍中(相当于宰相)范质生病时,宋太祖亲赐金器两百两、银器千两、绢两千匹、钱两百万;开国元勋赵普有病,赵匡胤又赐银器五千两、绢五千匹……这与太后以及皇后的七夕节礼金,其数量与价值简直是天壤之别。

        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的大宋王朝,在短短的十几年间建立了相当稳定的政权,这不能不归功于赵匡胤这位大宋王朝开创者的大公无私及其独特的治国方略。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之一,正如著名史学家陈寅恪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https://www.23xsww.net/book/86833/86833589/31250005.html)


1秒记住爱尚小说网:www.23xsww.net。手机版阅读网址:wap.23xsww.net